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医院管理模式,从单点优化迈向全生态协同。
当前,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医疗健康领域的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正重塑诊疗模式与管理逻辑。从检查检验互认到罕见病精准诊疗,从DRG控费到数据驱动科研,从医联体协同到成本集约化管控,数智技术已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6月28日下午,第十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的主题分论坛—“数智驱动·运营提效—解锁学科跃迁与医院管理新范式”顺利召开。本场论坛由金域医学公益支持。重庆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波担任演讲环节主持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杨荣源担任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
主题演讲
文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医院管理

“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科学,通过算法和数据使机器具备‘像人一样思考’或‘像人一样行动’的能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进指出。
“医护人员期望通过AI提升工作效率,获得更高绩效。部分医护人员对AI系统的可靠性存在疑虑,可能抵触变革。初级医生接受度高于资深医生。”
适应管理模式变革的AI必然出现。在AI助推下,华西医院探索运营新模式,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患者全程管理。
文进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医院管理模式,从单点优化迈向全生态协同”。
陆晨: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医院发挥社会效益的基本组成单位。学科不在医院的组织架构层级中,却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陆晨指出。
医院的学科建设,最初阶段关注课题、论文、专利、获奖等“老四件”;随后关注专业研究所、专科联盟、专业质控中心、国家/省级重点学科等“中四件”。近年来,学科建设开始关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其分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分中心、省级医学研究中心、疑难危重能力提升工程等“新四件”。
当前学科建设的“重四件”是:人才,核心是人以及附着在人身上的各种能力;人才团队;团队的持续性、合理性与成熟度;成果转化。
胡洪涛:一院两区的实践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从2012年开始运行,医院正式迈向“一院两区”发展格局。医院副院长胡洪涛指出,在“一院两区”建设探索中,医院在2021年提出将群力院区打造为“高端医疗技术中心,高水平服务中心,高标准平战结合救治中心,精细化管理示范性院区”。
胡洪涛特别介绍,群力院区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持续深化绩效管理探索。比如,医院在2022年“取消一级手术奖励,设立四级手术用难度分档,新增微创手术奖励”;2023年“引入CMI难度系数校正”;2024年“根据病组权重进一步提高三、四级手术奖励标准”。
宋瑛:标杆民营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探索
作为国内第一批通过“三甲”评审的民营医院,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已经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外科则跻身陕西省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持续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同时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宋瑛院长指出,2024年选派2名医师赴美国妙佑学习。同时,医院积极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建设,2025年2月完成AI大模型本地部署。医院坚持“提升服务品质,改善就医体验,让医疗有温度更有力度”。
医院内外双循环运营布局值得关注。在对内运营上,医院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深化运行管理。在对外运营上,医院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整合与院外沟通协作的相关职能部门,构建统一高效的对外传播体系。
全春花:打造专科服务能力
“对于公立医院当前面临的困境,要实现破局,究其根本是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与转变发展模式。”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全春花在分享中突出强调,医院要从病种管理体系入手强化专科建设。
在临床专科能力“国标”出台后,医院2024年6月启动重点病种管理工作,希望“以病种为抓手“进行核心业务提升。在第一阶段,医院完成了对影响自身近六成业务的重点病种的梳理,筛选出221个院级重点病种,其中战略病种94个优势病种127个。
在此基础上,医院提出“诊疗模式转型”,“诊疗模式的创新”,“业务模式转型”,“健康管理转型”。全春花强调,医院转型发展,就是要“打造新质生产力,健全经济运行结构”。
杨仁轩:珠江医院学科建设规划
“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被业内称为‘国考2.0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副书记杨仁轩在当天分享中谈到,“十五五”期间的医院学科建设要“学习政策,对标建设”。
珠江医院制定“专科建设三年发展规划”,以高峰学(专)科、高原学(专)科、平台学(专)科、潜力学(专)科分层分类,按计划推进。
“优势病种是生存的核心,主攻病种是发展的方向。”珠江医院持续引导科室梳理挖掘优势病种、主攻病种,构建专科发展闭环。而且,珠江医院还提出“以优势病种来指引亚专科建设方向,以亚专科发展差异化、技术发展特色化调整诊疗组方向”,充分释放、激活诊疗组潜能。为此,医院实施术科诊疗组扩增计划,建立科主任领导下主诊医师负责制,开展诊疗组考评。
圆桌讨论
当天,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副院长刘翔、麻城市人民医院院长彭晓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邢洲参与本场论坛的第一轮圆桌讨论。
当前,数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确实有助于打破科室壁垒技术、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改善患者体验。刘翔指出,数智技术或将增加医患纷争;数据泄露的风险、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智能化投入的投入与回报的平衡也值得关注。
麻城市是湖北省的一个人口流出市,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老年人、儿童留在本地,就医不便。彭晓光指出,医院牵头建立区域病理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建设,“市域内一盘棋,服务一张网”,探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好服务基层群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从增城区划转到广州医科大学,持续带动医院发展。近年来,医院一直积极探索通过医联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尤其是,医院在增城周边地区建成起区域影像中心。基于医院探索,邢洲指出,医联体建设要做实,单靠一家医院资源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区域信息互联互通托地,需要医保支付支撑,需要市域、省域甚至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
在第二轮圆桌讨论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安庚、金域医学集团副总裁李映华,西北大学附属安琪儿妇产医院院长王亚琴,大连市友谊医院副院长赵春莉进行了分享。
作为生殖医学、妇产科学专家,安庚指出,进入人工智能监测时代,孕产妇生命体征全流程大数据监测正在成为可能。从怀孕到生产,甚至到产后康复,整个流程都能纳入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监测之中。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和临床危机值管理结合,并大面积铺开,能够大大提升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成功率。另外,他还特别提到,在生殖医学领域,更加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大大提高辅助生殖的成功率。
金域医学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智慧医检服务,并通过数据治理,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及合规化管理。在国家的数据要素一体化市场的建设中,金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数据资产的上市交易,未来还将持续探索。李映华指出,医疗AI的开发关键在医学专家,以及不同行业的专家手里。金域未来将会持续深耕智慧医检产业,与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等产业上下游合作,以医检大数据为依托,进行医检人工智能开发,辅助医生决策,辅助管理者决策,助力医疗机构数智化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王亚琴指出,一项基于“陕西省疾病重症孕产妇省市县云平台数据”的研究反映出,信息化、大数据管理能够促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高龄孕产妇的增加,专科妇产医院的危重症孕产妇比例也达到40%,学科管理的方向正在发生改变,必须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孕产妇生命体征全流程进行监测和管理。这是在新形势下建立生育友好型医院的基础。
医疗数据管理在目前来说比较敏感也比较复杂,当前的法律也不是太完善。赵春莉指出,医院持续强化病历书写管理,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了更好满足管理和科研需求,医院也持续强化数据脱敏、数据分级管理。规范准确的医疗大数据,才能更好支撑医院进行诊疗流程设计、医疗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从而保障医疗安全、服务快捷、成本效益。